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台灣出了什麼差錯?民主的最後一哩

在台灣,「經濟學人」雜誌絕對不是高閱讀率的媒體,但這本刊物去年與今年各教台灣人一個英文字,去年是Bumbler,今年是Antler;兩個字都與馬總統有關,但是總統先生也不必在意,因為以我長期閱讀該刊物的經驗,對各國政府持批判性的態度,是其一貫的立場,而且即時性短文,也不是該雜誌的強項,該雜誌獲得讀者肯定的是對整體趨勢的判斷及觀察。此由周刊每期目錄頁左下角所註明(極小號字)該刊物自一八四三年來的宗旨即知。

 

三月一日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令人印象深刻,一個垃圾桶罩在一尊雕像的頭上,從雕像的寬袍(Toga)以及封面的文字看來(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 民主出了什麼差錯?),我猜想應該是柏拉圖或是亞里斯多德,因為這一對師生都曾對民主體制發表許多意見。不過是誰的雕像不是最重要,因為這只是民主出了差錯的象徵。

 

看到學運群眾焚燒江宜樺的著作,我就想到這個封面;看到CNN報導的標題「Taiwanese Democracy, Death or Reborn(台灣民主,是死亡還是重生?)」,我想到的也是這個封面。

 

希臘城邦的民主算是人類早期的民主體制,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對體制的批評,可以看出他們對當時民主的不滿,尤其是全民直接參與的民主,亞里斯多德更將治理型態分為三種:一人統治,成則為德政、敗則為暴君;少數人統治,成則為菁英政治、敗則為寡頭專制;多數人統治,成則為民主、敗則為暴民。當然彼時的體制與現代時空完全不同,機制上也增加了universal suffrage(普選),論政也從participatory(直接參與)轉為representative(代議式民主),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二人再世應該會有不同的評論。

 

三月一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絕無可能預知十七天後台灣會發生什麼事件?其所以以「民主出了什麼差錯」為題,其實是在描述世界各國普遍的現象,文中一再重覆:民主是二十世紀最成功的政治理念,為何陷入泥淖?又應如何重啟契機?在前後六頁的文章中,經濟學人敘述二十世紀風光一時的民主體制,如何在後期尤其是二千年後產生一陣亂流。不論是在開羅、基輔或曼谷,人民開始顯示對領導人或代議制度的不滿與不耐。民意機關發現,對外國家權力流向全球市場及國際組織,對內各種微勢力(micro-powers)也來分權,而最大的挑戰則來自選民本身:不同利益團體(世代)競逐資源、金權財閥政治、人民普遍不信任政治人物等。當下在台灣看這些論調,是否有熟悉之感?三月學運的近因也許是服貿協議,其遠因則包括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不確定、對貧富差距的擔憂、以及對中國因素的焦慮,同時這也凸顯對立法院代議功能的質疑。

 

所以做為民主最後一哩的代議政治,是否設計完妥?能否順利運作?是台灣需要迫切解決的議題,否則所有問題還會一再發生。代議存在的理由是專業與效率,如果這反而是目前立法機關最欠缺的特質,豈不諷刺?

 

解決之道,最理想也最符合台灣長期利益的,就是全面重塑國會。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或是內部的運作,都要改變。當然這涉及憲法層次、涉及內閣制/總統制的再定位,以目前修憲屬立法院職權,門檻極高又有複決程序,自有其難度。退而求其次,就要徹底改善立法院的運作,以門檻較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正著手,將影響專業與效率的因素排除。具體建議修正重點如下以拋磚引玉:

一、第六十八條的朝野協商應予廢止或修正。朝野協商自民國八十八年入法後,使大黨不敵小黨,總統不敵議長,專業不敵政治。該條不僅背離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五號的民主原則,也違反釋字第六二八號的多數原則,自應廢止。

二、朝野協商如仍予維持,應限制其範圍,且應公開透明,將內容、過程及發言詳加記載,並供公眾閱覽。此外,第七十一之一條就協商無共識時由院會定期處理的規定,也應改為一個月內或該會期內列入議程,否則處理與否皆聽尊便,豈非又淪入另一黑箱。

三、規定各專業委員會須優先處理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未處理完畢前除有緊急事由,不得進行所謂的專案報告或視察。從而第十三條任期屆滿不予審議的規定,應改為說明未審議的理由,並公示對全民負責。

四、第八條逕付二讀的規定,應附加條件,以避免任意規避委員會的專業審查。

五、審查議案或專案報告,質詢內容限與該案件有關,不應旁騖,才有實質審查之 意義。

六、第十八條聯合質詢應予刪除,因該條的目的不在釐清道理,而在消耗官員體力兼作秀(連續質詢九十分鐘)。

 

以上芻蕘之見,係呼應公孫策四月二日在聯合報的建議,只不過較為具體;一定有人意見不同,請反對的朋友先看看經濟學人目錄左下方的小字,最後一哩的功能究竟是要press forward,還是要obstruct progress?

 

(本文刊載於 2014.04.03.聯合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