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後新冠時代大變革與大趨勢/現實與想像的社交距離

 

新冠疫情加上多變川普,使任何事態的任何發展都有可能。

 

三月十七日本人在聯合報提出「疫情經濟藥方」的觀念,就是指疫情稍穩後,必須考慮後續的問題。碰巧三月廿六日G20首次舉辦線上高峰會議,會後在公報中明確指出,要盡一切政策工具以減少疫病流行所致經濟與社會之損害,明白點出,經濟與社會面的傷害,乃疫後最優先要處理的要務。

 

經濟與社會的事務,千頭萬緒,但在疫後首先要面對經濟秩序的重整,包括疫情期間經濟活動的停滯,還有貧富差距的加深與對立,所造成社會的裂痕。

 

區域經貿發展整合 兩岸關係重中之重

 

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多數為美國籍,但一九六九年經濟學獎初設,第一次得獎者為荷蘭籍的Jan Tinbergen。他最有名的主張,就是應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Gravity Theory,認為二經濟體間貿易關係與GDP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簡單的說,與經濟力GDP龐大的近鄰,在貿易上必然互有影響,GDP愈大,距離愈近,經貿的相互影響也愈密切。這套理論在過往台日、兩岸、美加、歐盟相互的貿易及分工上,已充分驗證。疫情過後,一般均認為目前的供應鏈及價值鏈,勢必重組,短鏈的特色將更凸顯(台積電美國建廠,就是一例)。重組過程中,如無人為干預,距離所扮演的角色,必然更為重要。而在台灣,如介入政治考量,會使問題更為錯綜複雜,兩岸關係乃至經貿發展,如果背於Tinbergen的理論,價值鏈重組,恐不能完成比較利益最大化。對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尤其是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包括CPTPP、RCEP),都有負面影響,不利台灣重新融入國際經貿體系。

 

目前各主要國家,都在努力救市,造成新一波的QE,以及央行膨脹的資產負債表,同時迫使經濟大國重新思考美元特權與陷阱老問題,尤其近日(五月十四日)川普對強勢、弱勢美元的髮夾彎,勢將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不安。

 

醫療也陷貧富差距 擴大經濟社會鴻溝

 

至於貧富差距,紐約時報三月十五日一篇「As Coronavirus Deepens Inequality, Inequality Worsens Its Spread」指出,新冠肺炎正擴大社會和經濟不平等(economy inequality),雖疾病不分貧富,但醫療條件不平等,將使健康差距更明顯,加深貧富差距,也擴大經濟社會鴻溝,成為民粹主義煽動階級對立溫床,影響經社安定。猶記得英國生物科學期刊二○一○年一項研究所述,可能陷入「由疾病所驅動的貧困陷阱」,其中「健康對貧困的影響及貧困對健康的影響,兩者間的交互結果將會導致一個正反饋系統」,能不重視?

 

本世紀以來,原已惡化的貧富差距問題,其嚴重性加速浮現。貧富差距有國際與國內兩種層次可觀察。前者,富國對於窮國,表面上提供基礎建設投資或經濟、人道援助,但窮國資源也將引發國際勢力介入搶奪,可能導致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導致難民潮,但這是國際領袖的責任。後者,國內貧富不均逐步加深人與人的不平等,政府在疫後紓困條件的不合理,又欠缺審查能力,也會形成階級對立,加上國內勤勞所得者(薪資所得)租稅負擔過重,一些免稅富人,反成紓困救助對象,都將成為民怨來源。

 

消除群體內部對立 研究發放基本所得

 

各國面對疫情,正積極推出各項紓困方案,以維經社安定,除穩住大型企業外,更應注意中小企業及勞工現金收入補助,以度過因緊急措施致經濟大規模停擺及生產斷鏈狀態,但已然加劇貧富差距,歷史經驗從不易真正解決,至少不要再惡化。不論是貧富差距、知識落差、身分矛盾或世代對立等問題,追求的應是消除對立、平等對待,切勿分裂群體,例如以稅收對特定群組補助(貼)排富(繳稅貢獻多,或僅是辛苦薪資所得者),除行政審查及管理成本大大侵蝕有限補助量能外,也劃出對立,引發不平,不如趁機研究發放類全民基本所得(Universal Basic Income),為未來社會做準備。社會契約需要進化(evolution),目前應超前部署將重點轉回疫情過後,經濟及社會變動的因應,避免社會契約新革命(revolution)所生代價。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20.05.23. 聯合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