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Surrogates 獵殺代理人

上月中旬(十月十四日)在本報專欄,筆者以「誰是誰的代理」為題談元宇宙的前景,機緣巧合,一個月以來,因FB更名Meta,元宇宙成為新聞焦點,各方熱議不斷,股市自也推波助瀾。一位新銳教授對文章開始提到由Bruce Willis主演的名片Surrogates(獵殺代理人),頗感興趣,並追問surrogate與元宇宙的差別。

 

其實在前文,我曾簡短表示,Surrogates的情節在當年(二○○九年)雖有前瞻性,但所謂代理人與本人仍在同一現實世界,只是代理人(其實是台機器人)由本人在遠方遙控,從事dirty job,如發生任何危險,概由代理人承擔。而元宇宙則是同一人在實體及虛擬世界不同的體驗,但是如果有一突破點,例如數位身分、加密幣的助陣,元宇宙的人與事就會有機會影響到現實社會,甚至虛擬世界的行為還會產生真實世界的法律效果。

 

Surrogate是罕用字,原指主教的代理人,生物科技興起後,最常見的是代理孕母(surrogate mother)。本應自行懷孕的婦女,因生理、年齡甚或不願承受生產的風險等原因,雇請代理孕母,藉由其子宮培育嬰兒,並從事分娩。這種surrogate與科幻影片中的surrogate,有一共同點,就是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甚至是生命的危險,均由代理人負擔,本人則因保持social distancing,得以全身而退。

 

十月底美國彭博通訊社專文評析,由於中美在各種議題上,產生齟齬,劍拔弩張,但又不願正面衝突,此種狀況,極可能把台灣推上代理人戰爭的前線云云。其實當年川普上任時,美國學界即重彈修昔底德陷阱的論調,認為新大國的崛起,必然挑戰舊的大國,這種對立的理論基礎,其實並無意義。

 

對民眾而言,大國是否交戰,事不關己,但千萬不要成為戰爭代理人。代理孕母,有風險但不當然有危險,而且還有優渥的報酬,尚可一試;但代理戰爭行為,又不像「獵殺代理人」電影,代理人是沒有生命的機器人,其中如何取決,炳然甚明。

 

元宇宙原本只是高級電玩,在VR/AR發生的事就留在虛擬世界,就好像美國俗語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但如果元宇宙也能使用真實世界的數位身分(例如歐盟的digital ID wallet),或者元宇宙中的交易也從權使用虛擬幣(例如Bitcoin),兩個世界就產生連結,加上數位世代原就由年輕族群主導,年輕人對財富分配早已不滿,又苦無機會參與老世代的金錢遊戲,如有機會藉數位落差翻身,即可能有意無意完成一場階級鬥爭,此點不應輕忽。

 

最近元宇宙概念股火紅,其實多少是把元宇宙簡化為遊戲眼罩,但報載工商大老認為年輕人參與元宇宙,是逃避現實,或許也是另一種簡化。如果元宇宙停留在電玩豪華版的階段,或許可認是有意避開現實的沉浸,但如在沉浸中覓得與現實的通關機會,或者發現虛擬與現實可共用的工具,那影響就不可小覷了。

 

(本文刊載於 2021.11.16.聯合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