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全球央行新願 化雞肋為NFT

看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困漢中進退兩難,引發膾炙人口的雞肋故事,定不陌生,「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但美味可口的雞肋有可能嗎?

 

2022年伊始,美國聯準會在千呼萬喚中,發布了一紙Discussion Paper,說明美國對CBDC(央行數位貨幣)的態度。

 

說千呼萬喚並不為過,早在2020年初,在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功開發數位人民幣的壓力下,聯準會就常被國會議員及媒體請安。加上BIS(國際清算銀行)及IMF(國際貨幣基金)文件相繼指出,全球已有一一○國央行正在研究CBDC、第一個CBDC將於二○二三年問世云云,聯準會只好改口已積極研究,並不排除引進CBDC。去年五月更表示「夏季初期」將提出立場說明,結果卻一延再延,終於在今年,鮑爾主席(美國央行總裁)續任聽證會後的一月廿日出爐,報告應是精雕細琢,但有點惜墨如金,扣除附件,共計九頁。

 

如說結論,就是沒有結論;如說立場,就是沒有立場。不但沒結論,報告附件反還提出廿個問題,徵求各界意見,不過整篇報告字裡行間,倒也把這位央行總裁的態度與顧慮,技巧地呈現。例如為避免危害金融體系穩定,美國如發行CBDC,將透過金融中介機構為之,必要時也會限制每戶持有的金額,報告中正反意見並陳,只剩結論欲說還休。

 

至於太平洋西岸另一位央行總裁(不論是周小川、易剛、還是黨書記郭樹清,指的都是那個位置,沒有人亡政息這回事),從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法定數字貨幣(即數位貨幣)專門研究小組開始,就默默進行央行數位貨幣的研究,由政策面、理論面,技術面三向推展;2018年當數字貨幣研究所喊出「數字貨幣呼之欲出」的口號,各界就已警覺人行是在玩真的。

 

2020年七、八月,四大銀行展開測試、全國四地也同時進行DCEP的試點。所謂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由字面即可看出與其他國家研發的CBDC有別,而是法定貨幣、電子貨幣加上支付平台的結合體,境界較CBDC又高上一籌,使其他國家都有點看不到車尾燈的感覺,當然承擔的風險也較高。

 

依2021年12月31日統計,中國大陸的DCEP的試點場景已超過八百萬個,開立二點六億個錢包,交易金額超越八七五億人民幣,以試點而言,算是粗具規模。今年更配合冬季奧運,向國際人士,正面推出數字人民幣,雖有各種陰謀論,但在冬奧絢麗的氣氛下,DCEP也水漲船高,吸引世界人士的目光。

 

美國央行總裁心目中理想的CBDC,所謂privacy-protected,intermediated,widely transferable,identity-verified的前提,可以說相當程度接收中國人民銀行的研發成果,這種藉別人經驗(Learning by other's doing)的模式,內容華麗,詞藻優美,自己卻沒啥成就感,只能說是一塊雞肋。聯準會的報告,基本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但漏出的半個面,又顯示民主國家的許多無奈,需要再融合國會、學術界、利益團體的意見。至於北京方面,則較無此等顧忌,尤其在2018年藉網聯平台收編支付業者(包括支付寶、微信),再藉2020/2所申請DCEP的84項專利,發展出離線支付技術,又利用限額將DCEP區分四類:匿名或小額者方便交易、實名或大額者防止洗錢,面面俱到,足見規劃細膩,使聯準會的報告,相形見拙。

 

中國大陸DCEP的子計畫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設計,當推2015年的CIPS跨境支付系統,以及2021年與外商合資的金融關網公司,日後如配合DCEP,以legal tender之姿直接採數位法償貨幣跨境支付,將有利於擺脫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並有助於國際貿易以人民幣結算、交割的環境。屆時在貿易戰的大纛下,如要喊出金融脫鉤(Financial decoupling),所謂脫鉤,會不會因DCEP的問世以及跨境支付系統的介入,而主客易位?兩位央行總裁,應該比你我更心知肚明。

 

小國寡民,也許不必太多戰略考量。本人於2006年,就在經濟日報專欄呼籲中央銀行研究software-based money(其後不下八篇),以所獲冷淡反應觀察,央行朋友應該認為只是一種狂想。十二年後(2018/2)楊總裁上任,經過一年(2019/6)盱衡大勢,從善如流,成立CBDC專案研究小組。2021/6/17央行在理監事會參考資料(第七部分)中,對CBDC有迥異以往的詳細說明。2021/6/30本基金發表以楊總裁歷史定位為名的建議文章,談到台灣未來的CBDC的設計可以不必完全取代現金,只做民間支付系統的備援,台灣CBDC可設定持有及支付上限,也可分層計息、甚至可分層匿名或記名,以兼顧法令,並穩定金融市場,增加民眾生活便利。如今看到2022美國或中國出爐的規劃,如不在乎東施效顰之嫌,倒也還不妨一試。

 

依照BIS及IMF的報告,全世界85%的央行都在研究CBDC,一月底Fortune更表示舉世已有九個國家採用Digital currency,其中七國規模不大,但中國及奈及利亞的十六億人口,則不容小覷。在央行數位貨幣的研發方面,台灣已然落後,抄襲美國,或抄襲中國,如感覺左右為難,也不妨另起爐灶,建議可採穩定幣(Stable coin)中較保守的方式。由央行出面,統合金融機構、電子支付業者、電子票證業者,以高比例準備發行,問題較為單純,既可支援整合民間業者,避免滿街支付App,將來如用此技術發行紀念幣,還可博得舉世第一枚央行NFT的美名,有央行背書,比一般NFT又更真有獨特性,豈不美哉?

 

面對央行數位貨幣,各國恐怕在2022年都要有所抉擇,西方國家如採中國模式,恐怕相當猶豫,雞肋之感油然而生;中國人行研究多年,對內不能獨攬其功,對外面臨質疑尚多,食之少甘;而西方國家類似台灣錯失良機者亦多,何不稍加變通,嘗試轉化雞肋為美食,大快朵頤一番?

 

(本文刊載於 2022.02.07-08.聯合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