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偏枯的台灣 一個產業的武林

上週,有兩個平行互不隸屬的消息,先後登上各版的頭條,看似無關但又有交集,究竟是啥?一則是台積電徵求政治學博士分析國際商情,因應地緣政治的詭譎多變;另一則是CPTPP討論台灣入會,雖然事後並無結果,但事前國內政治人物寄予厚望,執政黨中常會也特別舉辦專題演講造勢,一時蔚為焦點。

 

台灣因半導體產業炙手可熱,媒體報導單是台積電三年就吸走一萬多人,以往這些好手都是科技人才,現在連地緣風險專才,都在網羅之列,顯然半導體在就業市場有強大的磁吸作用。緊接次日又傳出台積電董事會通過的議案中,包括員工業績獎金與酬勞即達712億元,平均每人約124萬元,頓時成為媒體熱議的消息,致其他公司或行業也都感受到徵才留才的壓力。

 

2003年後,台灣自知WTO多哈回合談判實質失敗,必須進行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俗稱自貿協議),始能達到比較利益的極大化。但因兩岸氣氛詭異,雙邊自貿協議的洽談,乏善可陳,全賴世貿組織舊有的ITA(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資訊科技協定),對電子零組件及電機產品提供的優惠關稅,撐住場面。2008年後,兩岸關係和緩,ECFA、台新、台紐等自貿協定,紛傳佳音,暫時緩解一些壓力。所幸其後於2015/12,WTO將1996年的ITA擴大,簽訂ITA2,納入新一代半導體、偏光板、平面顯示器等資通產品,有利我關鍵產業的輸出,維持甚或增強ITA產品的競爭力,但也因而造成產業結構扭曲的疑慮。

 

十年前,台灣ITA產品出口124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尚不足四成(39.97%),及至去年ITA產品已倍增至2476億美元,比例更達55.49%,這些數據,固然合理解釋人力磁吸的結果,但也殘酷反映產業枯榮的失衡。台灣過去的發展,雖然因自貿協議簽訂不順,不無隱憂,但是因有ITA的優惠關稅稅率,機電、資通產品,尚能公平競爭,引領GDP繼續成長。但有識者開始擔心,非ITA產業或產品,代表國內半數的就業人口,究應離開台灣另尋據點,還是因關稅影響競爭力,就根本就放棄市場?不管何種結果,都應非國人所樂見。至於ITA產業,如果除了台積電以外,都會面臨資金排擠、人才短缺問題(人力銀行統計本年半導體人力缺口即達3.4萬人),表示我們憂心的偏枯問題,已經是一國安議題。

 

2014有一功夫驚悚片「一個人的武林」,吸引不少觀眾。江湖上出現一位絕頂高手,固然是武林之福,但如造成其他高手,走投無路,那會是寂寞的武林? 還是endangered 武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