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無疑是近兩年的顯學,炙手可熱,沾上AI話題的股價,通常表現不俗。最近出現一新名詞:AI Pilotitis,姑且先按字面譯為「人工智慧先導計畫炎」,拗口吧? Pilotitis,多數字典沒有收納這字,但為何說是「炎」?君不見,凡是有「-itis」字根的名詞,都譯為炎,常見的例如:Arthritis(關節炎)、 Hepatitis(肝炎)、Bronchitis(支氣管炎)、Tonsillitis(扁桃腺炎)等,不一而足,反正就是種病症。
Pilotitis這個名詞,在製藥業或生技業並不陌生。因行業特質事關人體健康,不時大起大落,所以公司對新藥或療程,常接續採取一些小型計畫,分散風險,也方便修正某些缺失;不過有時患得患失,會重覆類似實驗,憚於放手一搏,就會淪於Pilotitis。線上字典解釋這罕見字,幾乎都採一致的文字:the act of continuously pursuing small health care projects but never scaling them, leading to duplication and short-lived benefits,就是描述這種進退失據的情境。但如事前規畫良好,加上運氣不錯,或許一試就成。十二年前,我國首次裝置e-Gate,採取智慧人臉辨識通關,不選在桃園機場,也不在基隆港口,而是在衝擊較小的金門(小三通),就是成功的先導計畫,沒有罹患AI Pilotitis。
目前國際媒體一篇專題,談到大型企業處理AI的心態,尤其是執行長們,面對AI時代,似乎就感染了Pilotitis,瞻前顧後,舉棋不定。在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跨國調查中,更顯示這些大咖的進退維谷。有些唯恐在引進AI的進度過慢,落後同業;有些則害怕導入AI時躁進,影響公司形象。有時陸續推出幾個先導計畫,卻又不痛不癢,投入人力財力不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舉某國際顧問公司為例,今年投入三十億美元在生成式AI的軟硬體,看似大手筆,但衡諸該公司每年八百多億元的營收,以及為AI而培訓的三萬名員工而言,應該又只是戔戔之數。各種調查顯示,這種情形不是個例,許多公司,投資過少怕不夠時尚先進;投資過多,又畏批評虛擲浪費。看來AI Pilotitis不是生理的發炎,應該是心理上的焦慮症。
AI焦慮症在企業常見,其實在主管機關也有類似的陰影。以二○一七年十二月「金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為例,適用對象本應只針對Fintech,至於金融機構原已取得執照,業務本質不變,只是提供新種的服務方法,似乎沒有另創一個沙盒的必要,這是否一種焦慮症?看看已連續三年無申請案的數據即知。此外,二○一八年十二月「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也是一例,立法迄今已申請的十六案,依經濟部資料均尚無具體成果,相較於美國的Waymo及大陸的蘿蔔快跑專案,是不是也有AI Pilotitis的影子?
美國大選硝煙未散,去年十月拜登總統發布一有關AI的行政命令,名為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耳提面命安全有效的AI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不到兩個月,川普就在競選演說中表示,將在就任總統的第一天取消拜登的行政命令,似乎忘了自己在二○一九年二月十四日也有Maintain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同小異的行政命令,現在就看川老就職當天如何處理這AI Pilotitis了。
其實社會患有AI焦慮症也是正常,因為對於AI時代的配套基礎建設付之闕如,尤其是在歐美已然浮現的法律問題,特別是著作權衍生的爭議,我們還在起步,看今夏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就知沒有抓到重點。其實只要參考歐美案例,例如上月梅鐸集團狀告Perplexity案,而台灣也有兩家法學資料庫的訟爭,就知問題不僅在基本法,著作權法、個資法的修正,恐怕更為急迫。
(本文刊載於2024-11-2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