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活動訊息

2021/08/26 陳冲董事長應邀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專題演講

時間:110年8月26日週四下午2:00~4:00

地點:三創生活園區(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三段2號)

主辦單位: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

現場演講:限50人,依報名順序入選,協會會員優先

報名表單 https://reurl.cc/MAx7ev

活動網頁:https://reurl.cc/MAxja3

演講主題:More than ESG. Do No Evil. Do Good. Do Well.

 

今天的題目只是心路歷程的分享,是所有關心人類、社會、地球的人的心路歷程,看看我們以後可以做什麼事情。有的企業覺得Do No Evil就夠了,有些覺得要做些好事Do Good,有些只想要賺錢(Do Well),但這中間可以有一些交集。

 

2005年,我在經濟日報的專欄「做好事又賺錢」,裡面有六個重點,第一個主要是赤道原則,當時在合庫當董事長,思考能否用赤道原則,後來發現是空谷足音,對當時的金融機構而言是非常遙遠的知識,當時不採取,但以後一定要採取,至今,台灣已有九家採取赤道原則。當時寫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大家思考,金融機構可以做哪些事情,而中間也提到Socially Responsible Ice Cream,什麼是對社會負責的冰淇淋?這我們之後會談論。另外,當時合庫長期支持三個球隊,剛接任時一年僅賺九億,股東要求解散球隊,認為至少應有三十億,我說出了一百億,果真隔年就賺到了一百億。當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倡導3P:People, Planet和Profit,認為一個企業對於這個社會有三件事要負責:人類、地球和股東。文章中也提到,英國、澳洲、南非交易所在當時都推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數(index)。整篇文章重點在於表達其實金融機構、上市櫃公司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006年,任合庫董事長時,在合庫出版了一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書上標語即為Doing Good While Doing Well。當時,全世界對於CSR報告書沒有標準格式,也沒有要求要寫這類的報告。

 

2007年,我在經濟日報成立40周年的演講,題目是「吃冰淇淋,做好公民」,Ben & Jerry’s是美國三大冰淇淋之一,從2007到今年的7月19日,十幾年後,Ben & Jerry’s突然佔據各大媒體版面,他們宣布不在加勒斯坦佔領區賣冰淇淋了,原本只是一件小事,但以色列總理跑出來警告,美國的Grocery Chain也出來警告,在最近,以色列政局很亂,當地報導裡面講了一句話「終於有一件事可以把以色列團結起來,就是冰淇淋」。究竟Ben & Jerry’s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有什麼故事呢?

 

Ben & Jerry’s在1978成立,成立之初有三個mission,他的product mission裡面就有寫到對於地球要有respect,而social mission則提到要用很多創新的方法來改善quality of life locally,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這不是在唱高調。Ben & Jerry’s曾提出50 ways to promote world peace,其中包含開車時不要生氣,事後想想也覺得有道理,其他諸如:冰淇淋原料只跟小農購買、冰淇淋使用的牛奶的牛隻不能使用賀爾蒙,這些都是Ben & Jerry’s的堅持,其他還包含當年不再使用Oreo餅乾,因為Oreo被一家菸草公司收購,而抽菸和Ben & Jerry’s認為的價值不符。

 

最特別的是,2000年,Ben & Jerry’s被Unilever收購,收購的價錢聽說不錯,但有條件:第一、要允許Ben & Jerry’s繼續堅持它的social mission,第二、收購以後Ben & Jerry’s要成立獨立董事會當中的每一個人都像公益董事(acts basically like our benefit corporation director),第三,董事會11個人中母公司只能指派兩個。這些條件Unilever都答應了,所以Ben & Jerry’s一直都是獨立運作,在停賣冰淇淋一事,以色列總理警告Unilever,Unilever也無從處理。

 

一個對社會、對地球真的願意付出的公司,真的有他的理想。2021年7月19,該公司不在巴勒斯坦佔領區賣冰淇淋的聲明稿中就寫了”We believe it is inconsistent with our values”,今年年初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時,Ben & Jerry’s率先出來講話,國會暴動後他也第一個跳出來批評川普,因為Ben & Jerry’s相信這與它們的values不合。

 

回到台灣,我們也希望一些商業領袖、金融機構能夠對企業責任有些貢獻,而我們的做法是漸進式的。2010年當金管會主委時,請交易所對於上市上櫃公司訂定「上市上櫃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對於很多事情,第一步要先要求,在行政規則、法律上去要求,被要求的機構配合久了覺得有道理,或甚至開始覺得有必要,這從被要求到自覺有必要,到不做會不舒服,就是漸進式的過程。2013年有強化公司治理藍圖,2018新版公司治理藍圖,到2020年的永續發展藍圖,都是一脈相傳,除此之外,2014年開始對實收資本額100億以上公司要求編製CSR報告書,2015年,50億以上就要編製,到去年,主管機關要求原來的CSR報告,要更名為永續報告書(ESG report)。試想,若一開始就要求編製ESG report,絕對鬧翻天,如同當兵的軍紀,由外而內,一步一步。企業社會責任要由外而內,From KPI to DNA,一開始只是要求的KPI,慢慢變成DNA,你不要求我都會做,不做還會不舒服。從長榮與挪威主權基金的故事就可了解,剛開始因為不服氣,後來因為股東要求公司在船舶的回收對社會和環境要負責,到現在,公司自己會告訴大眾,要有ESG,因為對於地球是有責任的,可以看到這個演變也是由外而內。

 

其實這麼多的故事,最後只有一個字Sustainability (永續),萬變不離其宗。

 

8月9日IPCC發布氣候變遷的報告。IPCC有一段時間存在爭議(當年的Climate gate),裡面的成員有時候講話誇張一點,在所難免,但若大趨勢是對的,不必苛責。而從大趨勢來看,IPCC過去的發言確實沒有錯。8月10日台灣版氣候變遷報告也顯示,到了2060年,台灣恐怕沒有冬天,不降雨日數增加,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

 

對於影響力投資,白話文來說就是「手中有資金,心中有永續」,ESG Score不是一切,股價不是一切,Capital可以產生很大力量,但Social, human, natural capital都考量到了才是完整的capital。要注意net positive impact尤其重要,譬如石化業,若其盡量減少負面的影響,讓整體是net positive,那就是做到了net positive impac。而在IPCC發布氣候變遷報告後,Climate Tech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相信它在未來20年一定會比Fintech更火紅。

 

中國人常講義利之分,其實義和利還是可以compromise的,要義利互補、義利雙收,我們要想到美國有人賣冰淇淋時會想到世界和平,20年了還一直這樣做,這樣的精神和理想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於capital power要可以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2. 經濟日報/梁玉芳 2021/09/12 A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