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 : 金磚年會前夕 支付系統的興替
◆ 主辦單位 :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
◆ 時間 : 2024年 10 月 21 日 10:00-11:00
◆ 地點 :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大會議室
◆ 主持人:陳冲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 與談人:丁予嘉(美國印地安納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經濟學博士,現在是暢銷作家)
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 - 副執行長、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貴敏(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
會議重點
陳冲:
近期許多國外媒體皆談論此議題,關心金磚國家會議,尤其在俄烏戰爭後又發生中東危機,時機甚巧。不否認金磚會議,基本上有很高戰略目的,會員各懷鬼胎,但其中心目的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去美元化,短期雖無結果但仍要做,從1944布列敦森林協議開始,這是一條路,至少會達成些許平衡。今天將聚焦支付系統,是否有可能,若有可能則需具有那些條件,而台灣日漸邊緣化,是否有些可以做的來避免情況惡化?
丁予嘉:
金磚國家會議廣泛引起討論,但地緣政治談的較多,上個月我撰寫在聯合報的一篇文章是關於金磚國家支付系統,我認為SWIFT或是去美元化,短期內可能性低,即使中俄都發展自己的系統,仍非常邊緣化。今年3月,SWIFT宣布在未來12-24個月內,所有央行的CBDC以及代幣化資產(Tokenized asset)都可在其系統上交易,若此事成真,金磚支付系統雖可存在但也將邊緣化,缺乏支配力。新聞報導普丁今日上午表示將去美元化,我認為太遲,SWIFT將持續強大。
陳冲:
台灣第一個參加SWIFT的是台灣銀行,經驗可行後其他銀行才跟進,這當中我們看到SWIFT成長,很遺憾現在被「武器化」。
李貴敏:
以下僅為個人想法。年輕世代對於金融科技及數位貨幣接受度高,台灣以出口為導向,若全球有新的支付系統產生,我們都不可忽略其存在。 對岸在發展其支付系統是有規劃性的且已發展多年,執行力強,在這方面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但政府態度一直以來偏向保守,而我們從實務界上來看,應有其必要性,因為未來在全球交易時,我們無法選擇只能使用某種系統支付作交易。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簽約,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國家小,但仍與多國或單位有簽約,顯示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在區域經濟上對外連結的重要性。
去美元化或是去美的概念,在許多國家已開始進行,俄羅斯科技公司在美國掛牌ADR上市,但俄烏戰爭後,美國直接終止其ADR交易,此事也造成許多國家及投資美國的投資者抱有疑慮。金磚之橋短期上無法替代美國,技術面上也有許多須克服之處,但許多人選擇去中心化交易,即是因為不想被美國掌控,實務上許多國正在尋求替代方案。
我國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兩岸關係,行政單元位保守心態導致現在應無法加入其支付系統,但應重視,否則在未來國際上,作為追隨者,只有被宰殺的份。
金融科技促進會陳情多次,認為fintech是全球趨勢,要求要有一個主管機構,但金管會傾向不要,因fintech中tech的部份他們不了解,認為應由數發部處理,但數發部表示不了解fin的部分,兩肇推託。世界在進步,隨科技發展我們不能忽視已經發展之事,應在前期能參與討論之時表達對我國的需求及想法,搶先先機,用最能讓國際間接受的方式,才能確保未來不是餐桌上的dish。
陳冲:
目前國際氣氛對美國有疑慮,我們對台灣有憂慮,構成剛才委員所述的狀況。過往FATCA中的Us person,其實被列入者沒有任何好處,但會被納入課稅,許多加拿大公民對此反感,也有許多人開始擔心,想要遠離美國之影響。 台灣有被邊緣化的憂慮,金磚支付系統成或不成我們都有憂慮。
劉大年:
金磚於2001年底成立,但二十年後,這些國家的發展差別大,中國相對佳,俄羅斯相對普通,巴西和南非目前被歸類在middle income trap的國家,除了發展不同,其實五國之間也有立場不同的問題,內部要整合很困難。去年原本有六過要加入BRICS,後來阿根廷及沙烏地阿拉伯宣布退出。
金磚對全球的金融影響力不大,雖其人口佔世界四成,但其金融影響力遠低於四成,美元地位仍難撼動。我們沒有加入CPTPP、RCEP等國際組織,而台灣政府目前以美國為主,若未來美國繼續霸凌各國,台灣的角色會更加艱困。實體貿易上邊緣化,金融面上也有邊緣化傾向。
陳冲:
沙烏地阿拉伯本身在近一年發展像是布幕蓋住,包括石油美元一事,雖美國從未承認,但今年到期後也有許多變化,兩國間仍有許多事在談論。
丁予嘉:
中國的策略很清楚,其並沒有希望人民幣取代美元,美元仍是主要的pollar,但人民幣會與一些國家,成為小的單元(多極)。SWIFT在三月已經談論要將CBDC及代幣化資產整合,各國之後仍要依附於他。
CBDC若佔支付比重越來越高,現金比重越少,會有隱私的問題,每一筆交易都一清二楚,不再有隱私,若SWIFT成功整合,其系統也完全知道交易內容,故CBDC在法律上隱私上應有完備配套。
陳冲:
美國第三大黨自由黨強力保障個人權利,川普也明確說明在自己任內絕對不會有CBDC,其皆著眼剛才所談的隱私問題。
李貴敏:
數位貨幣分成中心化及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方式不受歡迎,年輕人喜歡的是去中心化。SWIFT也有感受到威脅存在,不希望有其他支付系統取代自己。 金磚國家這個支付系統有制衡的警世意味,讓美國知道不能隨意以印鈔票等方式掠奪其他國家,另一方面也讓各國得有另外的選擇。
新的支付成本比傳統更低,且省略許多人為介入,AI領域進入金融勢不可擋,這是一個洪流。
法律面,現行的個資法其實有規範,但無法實行,仍要有政府監管。
陳冲:
不要只當追隨者,被邊緣化的機會會少一點。
SWIFT當初成立的目的希望neutral(中立),不要被weaponized,所以將總部設在歐洲。
劉大年:
金磚之橋國家間內部立場不一,要有具體成就不太可能,可能會有初步機制,類似美國印太經濟架構,只有一個framework,大家有心就加入。金融面要合作非常困難,即使是講了很久的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也只是在部分商品部分國家用人民幣交易。短時間內無法撼動美元,但可以時不時刺激美元,讓美國覺得受到威脅。
談及經貿合作,都是先走貨品貿易或是開放服務業投資,金融業要合作是非常困難,歐洲整合也是到最後才講歐元整合。而台灣目前除了和美國外,沒有其他的關鍵貿易合作等,而在與美國談論貿易協定條文時,也是由美國主導內容。
陳冲:
現在最大問題是沒有人要跟我們談事情,歸結到最後仍是兩岸問題。我曾寫篇文章,當時金溥聰在美國,他當時說道台灣和美國之間有些事情須趕快談好,不要脫離。談到區域經濟整合,郭部長說不是他的事,這不是誰的事,是整個中華民國的事。
SWIFT的成立是為了避免武器化,希望是中立角色服務金融界,在被武器化後,讓一些國家開始想要有其他的支付系統。
地緣政治問題也是地緣經濟問題,就支付系統而言,台灣處境令人擔心。
這次的會議不會有非常大的驚喜,但仍往此大方向走。
李貴敏:
法令部分,個資規範其實有規範只有在特定目的下才能使用個資,現今立法院衝突,真的要有法律通過會有困難,但若要跟上國際,台灣的法律不能太保守,當國際有任何變動,不能有規定存在否則會窒礙難行。例如銀行法29條規定非銀行業者不能從事存放業務,台灣其實電子支付發展得很早,但因為法令的侷限導致非金融業者不能做相關的業務。法律可以鬆綁,台灣才能及時切入,跟上國際。
陳冲:
我曾想修改銀行法29條,1999年高雄大學校長王仁宏六十大壽,我寫了一篇「電子貨幣的法律問題」,但條文送到行政院後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不可能成真,之後才調整成一個相對保守的條文放在銀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