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世界上有形無形的牆相繼崩塌,各種政治上、思想上、貿易上的障礙漸次掃除,世界漸趨平坦,此即暢銷書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的背景。近20年來全球化方興未艾,成為主流思潮,固然反全球化運動亦在各地蓬勃發展,但均無礙世界平坦的大方向。
這波全球化的浪潮,亦應感謝二次戰後以經濟融合為基礎走向政治整合的理想,實踐此種理想最具成效者,當然是歐盟(EU),能將象徵主權的貨幣單一化,是一項值得推崇與尊敬的成就。但此一整合的趨勢,仍不時受Nationalism(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撞擊-看來走向平坦世界的路並不很平坦。
近二年來,歐陸企業的跨國整併相當流行,尤其是在通訊、銀行及能源方面。西班牙最大的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co合併英國五大銀行之一的Abbey National;義大利領銜之Unicredito銀行併購德國的HVB(Hypovereins bank);乃至近日法國BNP Paribas合併義大利第六大的BNL銀行,均使跨國金融併購呈現一片榮景。
但在能源業方面則發生一些枝節,首先於2月底的周末,法國總理de Villepin突然在官邸召見法國水電公司Suez及法國瓦斯公司(GDF)的總裁,指示兩公司進行合併,消息傳出後,一般均認為主因是義大利最大的電力公司Enel有意購置Suez所引發。其實該二法國公司早於一年前即在討論此可創造740億美元營收的合併案,但因de Villepin反對而作罷,而今總理態度丕變,不免引人狐疑。
法國方面當然否認任何政治聯想,但義大利總理表示極度不滿,並正式呼籲EU積極介入干預。歐陸各國對此普遍質疑,因為去年夏季Suez公司及法國EDF分別合併比利時及義大利的電力公司Elec-tronel及Italenergia時,法國猶稱許能源界的跨國併購;不到一年,他國公司欲合併法國公司時,則受到政治干擾。尤有甚者,此事更喚起各國另一段回憶,去年初當美國百事可樂公司有意買進法國食品公司Danone時,法國政府反應激烈甚至提出所謂「十一策略行業」表,禁止外國併購,如今又對表外行業進行政治干預,此種只容許法國企業「單行道」式的跨國併購,顯然是標準的國家主義,義大利財政部長Tremonti即表示法國此舉如不遏止,「we will risk an Au-gust 1914 effect with, at the end, a war that no one wanted」。如果記得August 1914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如果記得August 1914是俄國國寶Solzhenit-syn描述戰爭慘烈的名著,就可知道義大利對此事憤怒的程度。
無獨有偶,受法國影響,西班牙政府不遑多讓,針對今年2月德國巨擘E.ON公司提議合併西班牙Endesa,擬創建全球最大的電力、瓦斯公司後,西班牙當局即表明杯葛。更諷刺的是,與法國前例相同,西班牙政府竟請出去年有意合併Endesa而遭政府駁回的西班牙公司Gas Natural重新考慮本案,無奈其出價低於德國公司達一成,乃又引起另一波國家主義的爭議。因此3月24日傳出法國總統於歐盟高峰會時,僅因一法國企業領袖以英語發言即憤而退席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灣的併購案是否會有nationalism的陰影,尚待觀察。去年彰銀官股釋出標售時,媒體報導本人於行內經理會議時表示,Temasek(淡馬錫)不宜介入國內銀行的併購,日前因淡馬錫入股玉山,友人重提此事,戲稱本人亦為nationalist。其實前次發言與國家主義無關,能提升經營的外資理應歡迎,前述言論主要是因為淡馬錫並非金控公司(其控股無產業限制,甚至包括動物園),不符銀行法規定,此其一;淡馬錫基本上是新加坡政府資本,沒有理由在我國政府資金退出彰銀時轉由外國政府接手,此其二。如對此事真有興趣亦不妨請教一下淡馬錫的投資組合,除了新興市場國家外,可有先進國家容許淡馬錫掌握銀行的controlling share?3月底傳出淡馬錫將以子公司名義接手英國渣打銀行股東邱氏家族所釋出之11.55%股權,此事仍待英國主管機關同意,且看英國FSA之智慧。 世界要平真不容易。
【本文刊載於 2006-04-04/經濟日報/A12版/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