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月來,台港兩地的雜誌不約而同均以日本作家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會」為題,進行探討。此種冷僻話題竟能引起迴響,多少也反映台港兩地已嗅到日本下流社會化的氣息。日文中的下流,與中文不同,其中並無道德意涵,三浦展所謂的下流社會,其實較相當於下層社會(靜態)或下沉社會(動態)。日本自七○年代中流社會的鼎盛期,轉而產生中流攀升上流乏力的現象,此尚不嚴重,其後下流晉身中流之路堵塞,才是問題。從此造成貧富差距漸趨兩極,在基層者感覺無望,工作、學習或消費的意願均不高,簡單言之,就是整體欠缺積極性。
人力斷層隱憂
社會中底層或初級勞動人口欠缺上進力,為日港台公共知識分子所憂心,但如果初級勞動人口根本後繼無人,而中高級勞動人口又提早退出職場,豈不更加可怕。本年初由於當年baby boomers(嬰兒潮出生者)屆滿60歲,產生「人力斷崖」(demo-graphic cliff)現象,人力結構問題受到重視,因此aged society, low birth rate, greying workforce, fertility bust等名詞,於近半年來充斥歐美報章雜誌版面。
歐盟甚至預測未來十年20-29歲的勞動人口將減少20%,美國亦預測至少降低10%,此種高齡少子所引發之勞動力蒸發及中流社會的空洞化,顯然將產生另一種型態的下流社會,不是日本式勞動人口有欠積極的社會,而是根本欠缺勞動人力的社會,姑且稱之為「新下流社會」。
歐美日的高齡少子情況,台灣都有,更有甚者,台灣出生率已幾乎是世界最低,而國內另有一嚴重問題是提早退休的現象。以1991年言,年逾60歲始退休者,占74.12%,50-59歲退休者占21.77%,尚屬正常;及至2004年,50-59歲退休者之比率升至51.73%,而超過60歲者僅32.13%,換言之尚屬年富力強即告老還鄉者,竟占半數以上,此種現象相當獨特。以歐洲為例,因預期大量baby boomer將屆齡退休,所以除採取移入東歐勞力、加強生產設備自動化之措施因應外,近來均設法將所謂老年但純熟的勞動力留在職場。
高齡續留職場
事實上,歐美許多屆滿強制退休年齡之人力,仍頗有意願繼續工作,此種與台灣不同的現象,主要是歐美高齡勞工不認為其退休金可充裕應付退休後的生活,據Harris/Wall Street Journal近日的研究報告指出,54歲以上的美國人有39%,對頤養天年存有財務上的憂慮,而事實上IBM、GM、英國住宅合作社年來均削減其退休給付,亦坐實此一憂慮。相對歐美情形,是否意謂台灣的退休給付較能提供後顧無憂的環境,還是只是特定工作族群的現象,值得學者專家做一比較研究。
歐美認為鼓勵高齡人力續留職場,是一項雙贏的策略,「經濟學人」雜誌即曾呼籲須將退休給付與最後薪資脫鉤,使高齡人力得於屆滿退休年齡後,以較低薪資繼續工作;甚至可仿老年人口就業率最高的瑞士,由政府對屆齡後五年仍願工作的老人,於嗣後退休金中提供每年5,000瑞士法郎的補助。
上月中旬,我國勞委會表示將提高勞保新投保年齡及勞基法強制退休年齡上限至65歲,其後又傳出正研議修改勞保老年給付計算基準,揚棄最後工資而以能反映整個工作期間的平均報酬為準,上述構想雖遭到勞工團體的反對,但與歐洲努力的方向倒也符合,其針對未來人力結構之變化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值得肯定與推崇。
在年輕族群不婚、不生、不立的情形未能具體改善前,借一句外國媒體的俏皮標題,至少應該要Turning boomers into boomerangs.
【本文刊載於 2006-05-23/經濟日報/A12版/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