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密碼」作者Dan Brown筆下的耶穌疑有俗人娶妻生女的舉止,引發一場論戰,而最近美國學界針對終身教授(tenure)制度討論時,亦將耶穌扯入。
在美國大學任教的老友,藉e-mail捎來一則流傳於美國教授間的笑話:耶穌不能成為終身教授,原因有三:第一,祂只有一本著作,也就是聖經;第二,嚴格言之,這本書也不能算是祂寫的(作者應該是耶穌的門徒);第三,這本書中並沒有引述他人的著作。如果上述理由成立,則在東方,自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恐怕也不能獲得tenure。
當然這只是一則笑談。實際上吾人不可能亦不適宜純以現代標準評斷前人或古人,因為時空、背景、環境皆不相同。記得30多年前,在台中執業的武律師,曾出版一書,名為「古事今判」,其中蒐集不少「天寶遺事」,再以現今法律予以評斷,結果古人古事多有不盡適法之處,固然該書的出發點係以博君一笑的方式推廣法律觀念,但也顯示如真的以今評古易於失焦。既然「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凡事如果食古不化,膠柱鼓瑟也不適宜。在當前「On Demand」(隨需應變)的時代,尤其如此。
以本年4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的首席經濟學家William R. White所發表Is price stability enough?一文為例,即在表達不同時代應有不同思維。White認為傳統上包括美國Fed在內各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均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維持低通膨,杜絕通貨緊縮是央行總裁的理想,但目前與20世紀三○年代不同,央行如僅關心物價穩定,偏低的利率固然在短期內可控制通貨膨脹,但因儲蓄、投資失衡,資產信用擴張,長期言則有高度通膨的危機。因此White呼籲各國中央銀行應廣泛考慮多項指標,包括信用擴張、儲蓄率與資產價格的變化等,以適應當前經濟環境。換句話說,上世紀應付inflation或deflation的原則未必適用於今日,宜有所改變;耶穌、孔子如果重生於現代,想必亦會針對當前時空,有所調整,不可能再述而不作,屆時著作等身,內容亦旁徵博引,擔任終身教授根本不是問題。
在台灣,其實也有一些類似「耶穌、孔子無法擔任終身教授」的情形。年初在立法院,經建會所出版「金融改革政策」小冊,曾為劉憶如委員所質疑,尤其其中一段論及早期衍生之金融問題時,提到「銀行自由化開放順序錯誤」,並稱79年政府發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接受銀行新設,揚棄公營銀行民營化,此一做法為我國金融發展帶來困擾云云。如以孔子在今日不能擔任終身教授的觀點言,此種說法亦不無道理,但如觀察當時的場景,在開放銀行新設同時,「經建會」亦在同步推動民營化,78年7月27日成立之「公營事業民營化推動專案小組」,幾與財政部公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草案同時,何來揚棄之說?
另就當時金融環境言,亦不能因民營化不順即不開放新設,反而開放新設有助形成競爭,提供推動民營化的壓力。業界人士應記得,78年間省議會甚至曾通過決議,要求三商銀之公股比率不得低於51%,在此情形,縱有經建會主導的推動小組,亦不易進行民營化,如非嗣後精省政策及新銀行競爭壓力,省議會亦不會於86年5月廢止原決議,此由主要公營銀行(一銀、華南、彰化、台企、台產)均隨後於次年1月完成民營,即可洞悉其原因。了解上述背景後,吾人至多嘆惜當年民營化腳步太慢,而不致錯怪自由化順序錯誤矣!耶穌、孔子成為終身教授,誰曰不宜。
【本文刊載於 2006-05-30/經濟日報/A12版/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