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從11到3的日本

遇到一位金融界退休同仁,昔日的外匯業務高手,談起當年為國外銀行拒付案共同研討對策的往事,這位退休同仁不禁眉飛色舞、口沫橫飛,「什麼Sanwa、Taiyo-Kobe、IBJ都不是對手」,當被告知他所提到這些日本銀行的名稱現在均已不存在時,這位金融老兵一時愣住,頻呼怎麼可能。

 

的確,當年日本三大長期信用銀行之一的IBJ(日本興業銀行),已和第一勸業、富士銀行於2000年合併組成Mizuho瑞穗銀行。至於Sanwa(三和銀行)亦於2001年與東海、旭日二銀行合併成立UFJ銀行,UFJ又於2006年初與另一樁合併案的產物Bank of Tokyo-Mitsubishi(東京三菱銀行)再譜戀曲,組成MUFG(Mit-subishi-UFJ Group),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銀行。

 

另外,Taiyo-Kobe(太陽神戶銀行)與三井銀行合併後不久,改名為Sakura(櫻花銀行),2001年復與住友銀行合併,以三井住友銀行名義繼續經營。金融老兵退休不過十年,當年「對日抗戰」的對手,變化竟如滄海桑田,11家大銀行(1995年時世界十大銀行中占六家),已整合為三家,難怪渠不敢置信。

 

如以大銀行家數減半的觀點言,日本已遠超過目標,但初步完成銀行整併的日本,似乎仍走在金改的十字路口,眼看過去十年歐美銀行不僅進行國內整併,甚至已擴張至跨國、跨洲的合併;至於距離日本最近的中國市場,從2004年迄今,包括大型銀行及地方銀行,外資獲准入股者計17案,歐美港新澳洲均有,獨缺近在咫尺的日本,顯然在國際或區域競爭優勢上,日本銀行已有遜色。至於在國內市場,多年來禮讓日本郵政,因此日本大銀行在零售業務上亦居劣勢,以號稱世界第一的MUFG言,其總資產約為合庫的30倍,但分行數672家,僅為合庫的2.3倍,據高盛投資專家分析,MUFG欲打入零售市場,至少在日本應設立1,500家分行;欲在1,500個據點複製原本並不熟悉的業務經驗,將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話說回來,日本三大銀行雖然徬徨,但畢竟已走完一段整併的路,一條台灣近數年來想走而未走完的路。

 

在台灣,不論是2004年10月20日總統府的宣示(俗稱二次金改,其實台灣自1989年以降已金改多次),或是同年12月17日金管會的競爭力指標,外界的解讀均認為意在擴大銀行的經營規模。學者的批評多認為整併應尊重市場機制,不易強求,金控減半的目標尤其如此。不過,藉由合併擴大規模,內部管理能否配合是一重點,美國花旗集團即曾因此一理由被Fed要求暫停併購,本年4月方才解禁;此外美國銀行(BOA)歷經1998、2003及2005與Nations、Fleet及MBNA之合併,雖晉身世界十大之一,但也被認為達到併購的極限,「經濟學人」雜誌曾建議銀行因合併擴張宜有上限,以美國為例,應以資本不超過GDP的1%為宜,或以市占率10 %為度。如以台灣GDP言,合併後資本超過1,000億新台幣,即應三思。

 

以俗稱二次金改的各項指標言,各界多有不同看法,但個人意見以為,其中最後一句話雖最不受重視,卻最具意義,即應有「區域具代表性的金融機構」,筆者多年來在不同場合均主張台灣金融業應think global、wake-up local、act regional,如不能在亞太地區扮演角色,就不必侈言歐美金融中心(亞運奪金的難度應低於奧運),更何況台商在亞太(含東南亞、中國大陸)的投資數額龐大,如台灣金融業不能逐水草而居,與客戶的金融需求同步外移,再多金改的目標,恐怕均欠缺堅實的基礎。不要忘記,日本三大中已有二家名列世界十大銀行,但仍以無法在區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為憂,發展在後的台灣銀行界應更努力,能助台灣大型銀行在區域布局一臂之力的措施,均值得各主管機關出手協助。

 

【本文刊載於 2006-06-13/經濟日報/A12版/觀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