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0: Kalhh (Pixabay)
日本1996年實施金融自由化後,競爭更加激烈並引發產險業第一次轉型:為降低成本擴大規模,產險公司自發整併為六大集團、再繼續整併為目前的三大集團。日本產險業自去(2017)年起開始第二次轉型,主因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創新帶動客戶保險需求改變、跨國跨業銷售門檻降低。在全球產險業正值轉型之際,日本發展歷程特別值得台灣觀察與因應。
日本向來已有很多先進的保險行銷及科技應用,例如設置於機場的旅平險自動投保櫃員機,超商多功能機台銷售汽、機車險與自行車險,超市設立「保險相談室」銷售醫療險等保單。面對本次新科技的重大轉變,日本產險業者觀察歐美保險業過去5~10年發展成形後,了解其重要性及其可能的重大衝擊,一方面需要爭取更佳的重分配戰略地位、一方面也須避免客戶需求頓時改變或消失、或遭受破壞式創新者逆襲,因此近期開始大幅投入資源研發並發表各項新型應用。
2016年日本三大產險集團合計市佔率近9成,分別是MS&AD集團33%、東京海上日動集團28%、損保日本興亞集團27%,其他產險業者合計僅佔12%,其中也包含Sony及Zurich等在金融自由化後以保險網路行銷竄起的新興業者。根據Global 500全球產險公司排名(含再保險業),日本已有2家集團營收與Allianz、AIG、Munich Re、Swiss Re等全球知名業者同列全球前10大,分別是MS&AD第7名與東京海上日動第8名,損保日本興亞則排名第13名。
就如同汽車業投入自動駕駛或電動車等新科技需要龐大資源、並非每家業者都有能力,因此日本三大集團在歷經整併擴大規模後,在面對本次全球金融科技創新轉型上,相較台灣或亞洲其他業者,更具有資源及能力因應。
以日本最大的MS&AD產險集團而言,去(2017)年已將金融科技發展與應用列為重要發展核心戰略:根據日經亞洲評論去年底報導,MS&AD產險集團下的三井住友海上保險,未來90%的行政工作將交給人工智慧(AI)等省時技術去處理,日本境內約1.5萬名員工多出來的時間將可用在處理理賠、產品開發以及協助行銷部門販售更多的保單。同屬MS&AD集團的愛和誼保險公司,去年11月宣布與TOYOTA合作,提供車主駕駛行為數據作為保費優惠服務,即所謂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新型車險,導入行駛里程與安全運轉分數(超速、急加速、急減速)作為車險保費調整的依據,透過APP隨時動態顯示保費變化,利用大數據爭取優質的新客戶。
此外,東京海上日動集團在去年已開始利用遠程視訊進行海外財產險理賠勘估服務,進行區塊鏈在海上保險索賠的試驗,並推出共享經濟配套汽車保險。損害日本興亞集團則認為大數據、機器人、物聯網將導致「第四次工業革命」,因此已在矽谷與東京成立研發中心積極研發因應,並投資相關科技產業。
相較日本第一次轉型面對的是「同業競爭」模式,第二次轉型面對的卻是未知潛在對手的「跨業競爭」,跨國跨業的其他非保險業對手也正透過科技整合保單銷售於現有流程的「破碎式」保險以加速搶客。目前亞洲地區可見的各種應用包含:電商業者配合訂貨/票附帶銷售退貨/票險、手機業者隨手機銷售附帶手機意外險、旅行業者隨旅費附帶銷售旅平險、車商隨自動駕駛所蒐集的駕駛行為附帶爭取車險。因此,各種掌握客戶大數據或需求的新科技與新管道,隨相關法令逐步開放,都有可能是新興的競爭對手。
台灣在2002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三階段費率自由化,當時產險業未如日本有巨大轉變,主要與三階段緩和的監理開放政策有關,加上該段期間車市帶動車險成長,因此各家公司尚不致有虧損或業績成長的整併壓力。台灣在面對近期全球第二波轉型時期,也尚有金融監理砂盒緩衝非金融業者進入時間,因此急迫感尚未明顯。但目前面對車商成立產險公司擠壓現有其他產險業者市場成長空間,以及內外部各種新競爭模式的產生,加上產險業家數多、相較國際競爭者規模較小,因此台灣產險業兩次轉型壓力並存,值得以日本產險業者近期的轉型作為借鏡積極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