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年會,於本月22-24日在俄羅斯喀山的金磚峰會舉行,將聚焦國際和區域的安全穩定,而在經濟金融合作項下,預計會討論是否創建多邊支付體系「金磚之橋」(BRICS Bridge)的新金融支付平台。
由於地緣政治情勢緊張,中歐及中東戰情緊繃,金磚尚未開議,即已吸引全球目光。本基金會在金磚年會前夕(10月21日),由陳冲董事長邀請丁予嘉、劉大年、李貴敏擔任與談人,以「金磚年會前夕 支付系統的興替」為題,就策略及政策上是否應有除美元結算支付平台(SWIFT )外的另一多邊金融支付系統、如何架構此新創支付平台才能成功、建立二元國際支付系統對國際經貿金融的效應影響等,在本基金會進行一場研討會。
經各與談人的相互激盪,共同認為短期來看,創建多邊支付體系金磚之橋,除金磚國家各有盤算的戰略目的外,無非是去美元化的心理衍化,去美元化目前也僅屬趨勢,仍無法一蹴而成;在技術層面,縱有金磚之橋仍無法與SWIFT相抗衡,跨境支付系統兩極化的形成仍屬漫長。同時談到台灣目前困境,在於逐漸遭遇邊緣化,本次金磚會議,在BRICS Bridge方面,不論是成是敗,台灣因地緣政治,進一步邊緣化,勢難避免,因此如何突破兩岸緊張關係,以減緩邊緣化也是另一項課題。
最後陳董事長綜整三點結論:
- 當年(1973)SWIFT的成立是希望以中立角色服務金融界,而為了避免武器化,將總部設在歐洲,經多年地緣政治發展,及伊朗、北韓、俄烏戰爭的制裁,SWIFT逐漸被武器化後,讓一些國家開始思考要有其他的備用支付系統,但一時不易有可取代SWIFT的系統,美元地位也不會動搖。
- 地緣政治問題也是地緣經濟問題,就支付系統而言,台灣處境令人擔心。談及經貿合作,台灣目前除了和美國,並沒有其他的關鍵貿易合作,最大問題仍停留在「沒有人願意與我們談事情」,行政單位如持保守的態度會讓台灣失去許多機會。當國際上有新的支付系統形成,未來不論是單元、多元或雙元貨幣體系,台灣不應置身事外,在發展的初期至少參與討論,用最能讓國際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們的需求或想法,不要只是當follower,否則未來在國際上只有令人擺佈,尤其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在交易時沒有權利選擇要使用何種支付方式,若一直沒有參與討論,對沒有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是一大傷害。
- 金磚國家雖占世界人口四成,但目前在國際金融上影響力仍然薄弱,但SWIFT也已意識到危機,今年三月已表示會採取相關對策。估計此次金磚會議不會有特別的驚喜,但大方向仍在,對於西方國家有警示作用,或許有助世局走向均衡。
與談人簡介
丁予嘉 博士
曾任 國票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現為暢銷作家
美商麥肯錫顧問公司大中國地區研究部主管
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劉大年 副執行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 -副執行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 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貴敏 委員/律師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交通大學兼任教授
Baker & Mckenzie全球資深合夥律師 海基會財經顧問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