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機器人繳稅不是天方夜譚

來源:geralt (CC0)來源:geralt (CC0)

 

法國大選落幕,全球金融市場鬆口氣。雖然馬克洪是我在2015年11月「台灣競爭力論壇」演講時即看好的政治新星,但在大選辯論中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政見,既非來自這位帥哥,也非民調最優的梅蘭雄,而是社會黨候選人哈蒙。哈蒙在辯論中提出瑞士去年公投未過的「全民基本所得」(UBI)主張,承諾每人每月可獲得750歐元,至於財源則以向機器人課稅為主。

 

雖然絕少媒體報導此一新聞,但絕不減損一位候選人對未來自動化時代的洞見。「全民基本所得」雖非創見,但觀察到智慧自動化衝擊,而提出因應政策,是其他候選人所不及。不過在法國總統辯論前兩個月,美國比爾蓋茲接受訪問時,已經有Tax on Robots的建議。因為在自動化時代,人類逐漸為機器人取代,機器人未領工資、不眠不休,也不會爭執一例一休,卻也因此不繳稅、不消費、不投資,影響國家稅收及經濟活力,甚至造成工人失業,引發失業補助、社會救助等問題。

 

媒體在報導企業提升生產力時,常以「大量機器手臂」、「不關燈工廠」形容,最後加上「節省大量人力」,其實這也意謂自動化時代,國家兼顧GDP與就業問題的兩難。

 

前些日子有人問我對一例一休的看法,我回答未來社會如果人人三例四休,此問題就不存在。何解?因為如到達Full Automation(全面自動化,雖不太可能)的境界,許多人就不用工作,豈不就是三例四休。這不完全是玩笑,我在去年一月「使用自助機器 哀矜勿喜」一文中,就指出在使用自助機器時,要想到有好幾個就業機會的流失。而媒體讚美企業自動化時,執筆人可能未意識到「寫稿機器人」也在逐漸侵蝕記者的工作,也可能未覺察「節省大量人力」背後的社會問題。

 

比爾蓋茲或法國哈蒙提出的全民基本所得,已不再是45年前美國總統候選人麥高文的主張,而是針對「自動化時代」社會問題的因應。鈔票從何而來?依然是大家關注重點。以美國為例,每人每年一萬美元,就會占去聯邦預算的四分之三,所以對機器人課稅,就成為簡便易懂的財源。雖然依照傳統的經濟學,對資本財(機器設備)課稅會妨礙生產力的提升,過去許多國家甚至對資本財的投資有租稅的獎勵。

 

前述麥高文主張的人口津貼,背後操刀人是大經濟學家托賓(Tobin);這次法國哈蒙倡議「全民基本所得」,也有當紅的皮卡迪(Piketty)幕後規劃。半世紀來提出UBI的人不少,也有一些試辦方案,但都因財源無著,或惟恐造成民眾好吃懶做,屢屢未能實現。然而近年來「智慧自動化」來的又急又猛,所謂工業4.0也成為智慧自動化的同義詞,更同時引發前述的經濟、社會問題,所以不少矽谷領導人近來都挺身支持機器人課稅,以因應逐步踏入全民基本所得的時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人類也開始研究自然人與機器人的共生減少衝擊。例如日前某航空公司發生機師值勤補眠事件,如果飛機上自動駕駛(Auto pilot)穩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暫由「飛航機器人」代勞,機師則趁此「充電」,以便提供更優更安全的服務。再如數月前遊覽車失事案件,肇事主因是駕駛精神不濟,如果「無人駕駛」成熟,或至少可在路況簡單的情況下提供支援服務,與自然人司機共同值勤,就可創造三贏。

 

時代演變目不暇接,台灣不少企業自動化已有長足進步,加上人工智慧推波添翼,此時正是全面乃至翻轉思考,對經濟、社會、稅制及相關法律如何因應配合的良機。

 

(本文刊載於2017.06.14.工商時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