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貨幣」的前瞻基礎建設

 

媒體報導:螞蟻金服在海外複製「支付寶」,2015年2月與印度Paytm合作,結果2017年4月時,Paytm用戶就由不到3000萬戶,成長至2.2億戶,讀後啞然失笑。

 

如果說螞蟻金服入資合作是印度Paytm成長的原因,為何不提2016年台灣聯發科入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讀者記憶不差,應該記得去年11月8日晚間印度總理突然宣布,翌日起廢止占全國流通量86%的500及1000元盧比鈔券,雖然配合有發行新鈔的措施,但因提領、交易的限制同時發布,換鈔效率又緩慢,因此造成支付業者絕佳的良機。否則在智慧手機不普及的印度,行動支付的推廣有其障礙,加上信用卡屬於高所得族群,銀行帳戶是稀有資產,政府宣布「去貨幣化」demonetization政策,最大受惠者當然是第三方支付業者的Paytm,這又是「全球化時代後發者優勢」的一例,由現金支付,繞過信用卡、轉帳卡,直接跳入行動支付時代。

 

印度政府去年推動去貨幣化的說辭,大家記憶猶新,不外是打擊洗錢、減少貪污、毒品、走私、逃稅的機會,這些說法聽來耳熟,原來與2016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新聞,報告已進行二年數位貨幣研究成果時的說法相當,當然人行在說明時另對數位貨幣的正面效用:提升經濟活動交易的便利性與透明度,以及提高央行對貨幣供給及流通的控制能力,也有所著墨。本年春節前,大陸人民銀行又再發佈新聞,稱已完成數位貨幣模擬發行環境,為日後國家貨幣數位化奠下基礎。

 

我在2015及2016年均曾在專欄建議,央行不妨研究數位貨幣的發行,因為人類貨幣由早期的貝殼、鐵條、重金屬乃至鈔券,型態一再變化,支付工具也由現金轉為電子支付,尤其是card based與software based的電子貨幣,也逐漸在改變人類的經濟生活。有朝一日,貨幣轉為「數位」型態,或數位、實體並存,非不可能。而因數位貨幣涉及的技術、經濟、法律、社會乃至金融層面的衝擊,遠比以往的貨幣變革複雜,先期做「前瞻」的研究,應該百利而無一害。

 

以往數次建議,央行在公開或私下場合均曾簡單回應:世界上尚無國家真正發行數位貨幣。這固是實情,但也不構成不做基礎工作的理由。2016年初,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幾位重要主管在各場合發表意見不盡一致的演講後,委託倫敦的大學學院(UCL)進行RS Coin的數位貨幣專業研究,由於當時支撐Bitcoin主要技術的「區塊鏈」已告成熟,因此區塊鏈也成為研究中重要的選項。

 

固然Bitcoin在網路世界有其接受度,但因注重安全與不可竄改性,因此在運作速度自有其限制(據說每秒僅七筆交易),用於金融市場或支持貨幣發行是否可行?有其疑問。因此UCL在初步結果中沒有採用比特幣完全去中心化方式,而採用集中與分散混合型的思考,並認為如對貨幣供給採集中式管理,從而保持貨幣主管機關的功能,才能符合各國政府的脾胃(palatable),同時也可保有數位貨幣原先預期的各種好處。

 

上述研究也列舉目前各國的努力,大陸及英國對外公開的資料,說明數位貨幣在技術的可行性已有基礎,也符合無現金社會「前瞻」的推論。中央銀行五月初在立法院的報告,也表達對未來無現金社會欠缺Infrastructure的憂慮,何不由本身做起?先從數位貨幣的基礎研究著手,就不必擔心無現金社會的條件不足。何況五月中旬華爾街日報也刊載Levin及Bordo兩位教授看法,認美國發行數位貨幣的時機已經成熟,建議Fed嚴肅考慮。看來數位貨幣的環境比起多年前筆者初次建議時又更友善,不知行政院以為然否?

 

(本文刊載於 2017-06-27 經濟日報/A4版/焦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