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美國優先三月天

習川會剛落幕,幕後是雙方經貿議題的較勁,但回顧立法院3月間的議程,卻對全球經貿領域少有觸及。

 

去年1月在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的一場演講,我曾預測TPP的破局;美國大選後,我也在不同場合提到「兩個川普」,經濟成長的川普與保護主義川普的角力;其實在3月中旬英國金融時報,即以「白宮爆發內戰」的標題描述川普經貿幕僚兩種不同觀點的論戰。不過無論問題如何複雜,3月1日送入國會的「2017年美國貿易政策議程」(Presidents 2017 Trade Policy Agenda)是一紙白紙黑字的官方文件,忠實表達川普政府的經貿邏輯,比川普退出TPP的行政命令以及矢言翻修NAFTA還要震撼,更值得我們行政立法部門的高度重視。果然,3月底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的貿易障礙報告點名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國家,兩岸均名列其中。

 

全球經貿體系原本植基於國際分工與比較利益的原則,藉此各國個別產業或勞工或許會有所犧牲,但可提升人類全體的福祉。因此,當年美國廠商外移,也是在美國本土生產某些商品相對不利益所致;至於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從另一角度言,其實是印刷美鈔換取其他國家勞力、原料甚至犧牲環境所生產的精品,美國未見得吃虧。何況美國對廠商在外製造產品回銷、美國服務業輸出對貿易逆差的影響,其實也沒清楚的說明。如果說因為國際貿易美國有產業或勞工遭受傷害,也應藉改善產業結構,生產具優勢的商品予以調整,或是透過海外投資的稅賦、循社會救助予以平衡。

 

然而3月份發布的貿易政策以及USTR年報,卻可嗅出幾許哀怨,顯示世界GDP最大的國家,在國際貿易運行上似備受委屈,遭受各國及WTO藉貿易協定祭出不公平的待遇,難怪文件後段所列優先措施(Top Priorities),會喊出維護國家尊嚴、嚴格執行美國貿易法規、全力促使外國開放市場,以及談判既新又好的貿易協定。每一點無不充斥「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也稱美國第一)的理念,其中個人以為最引人注目的是重拾1974年貿易法中的201及301條款。尤其301條款用於USTR認定外國行為違反國際協議,或有不正當、不合理或歧視(unjustifiable, unreasonable or discriminatory)從而對美國商業有負面影響之情形。USTR的認定固應本於事實,但其中也有主觀因素,一旦認定,美國即可採取報復措施,其威力往往極其強大。所以往昔美國不必真正使出301,只要恫嚇將採用301,各國無不披靡。

 

此次美國最新貿易政策所列措施,都隱含對WTO權威的挑戰,或不信任WTO運作的有效性、或懷疑WTO裁決體系的效率,凡此我在3月份一次扶輪社演講中即已指出。果不其然,3月底除「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外,川普又發出兩項行政命令,商務部長羅斯也上電視親自說明將於90日內逐國逐項列出對美不公平貿易及對美逆差的名單。如由3月份美國連續出招可以看出,係以「美國優先」的主觀思維整理不公平貿易的清單,再以貿易逆差及匯率操縱為指標,為未來嚴格執行貿易報復鋪路。以上述年報及評估報告中兩岸所占篇幅看來,顯示美國未來的報復顯有針對性。尤其是匯率操縱一項,川普曾稱中國是Grand Champion,而台灣也在隨後「經濟學人」建議的公式下名列操縱前茅;CBSN更有一專題討論誰是較大的貨幣操縱者,China or Taiwan?可見在未來「貿易戰爭」(羅斯用語)中,兩岸終將面臨相同的問題。

 

3月底我在鄭州「海峽兩岸經貿論壇」演講中,也點出上述的發展,並引用經濟學家Tinbergen的模型,認為兩岸經貿基於地緣、文化、外匯存底,本是自然的鏈結,政府只要掃除經貿往來的障礙,順其自然發展,或能緩衝部分美國貿易政策及制裁的衝擊。重拾當年ECFA未竟之業,完成服貿、貨貿協議,政府也許覺得苦藥難吞,但面對經濟發展無可旁貸之責,兩岸關係的穩定卻是不能迴避的課題。

 

(本文刊載於 2017.4.11. 工商時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