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借鏡「德國操縱匯率」疑雲

上個月我以反全球化的因應發表演講,其中雖僅一小部分涉及美國財政部半年一度的「國際經濟及匯率報告」,但隔日媒體多以美國匯率報告盯上台灣為報導重點。

 

演講中我提到4月出爐的財政部報告特別新增一欄,點名「過去12個月有8個月超過買匯標準」的國家,只有台灣及瑞士符合,而瑞士全年超標甚多,因此此一新增欄位明顯是針對台灣過去的操作模式而設。對此,媒體報導央行表示台灣被列入並非因為干預匯率,而是因為對美貿易順差。如果此一報導無誤,恐怕事實認知有誤。首先「對美貿易順差」其實是台灣唯一不符列名的標準(只有133億美元);被明列符合指標的是「貿易順差達GDP 3%」,而台灣超標將近5倍。至於有無干預一項,我國因去年第4季央行及時煞車,以1.8%GDP的買匯額,驚險閃過2%的指標,但不要忘了前述的新設欄位,是被勾為Yes,表示美國已然洞察台灣外匯市場的實況,更何況該新增欄是列在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的大項之下,是否涉及干預?值得省思。

 

倒是央行提到「對美貿易順差」一項,是否應列為指標?倒是有趣的議題。經濟學人雜誌對此指標一向不以為然,因為一個國家對美順差不表示有匯率操縱,只表示某些產品對美享有比較利益,更何況對美國以外國家說不定還有逆差。中國在美國匯率報告中對美順差3,470億美元,但整體順差反不如德國。

 

德國於今年2月9日宣布去年貿易數字,整體貿易順差2,700億歐元(約3,000億美元)世界第1,但依美國匯率報告,對美順差則僅有649億美元。只是數字發布時間敏感,就在川普就職前十天,因此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Navarro出聲指責德國操縱匯率,致歐元比早年德國馬克更弱,形成德國汽車、機器較佳的競爭力,關於這點馬上被德國外交部長回敬請美國make better cars。

 

說德國操縱匯率,德國人未免覺得冤枉,因為歐元是歐洲中央銀行發行,德國縱然有心也無從操控(當年希臘要脫離歐元區,就是想要有獨立的外匯政策)。而歐洲中央銀行長期買入債券、採取數量寬鬆及負利率(零利率),也是為因應美國次貸風波後的歐債危機,目的在協助德國以外的歐盟成員,也為華爾街惹出的問題善後。而在另一方面,反而是德國產官學界對歐銀策略多所批評,認為對德國存款人不公平,而且低利率環境也不利保險業的經營。

 

德國既未操縱匯率,則驚人的貿易順差從何而來?首先此應歸功前總理施洛德在2003年推出的Agenda 2010,強化德國的競爭力,使德國安度金融危機。雖然施洛德所屬的社會民主黨因此動搖基本盤失去政權迄今,但其勇於改革勞動條件,刺激投資意願的努力,加上其後的工業4.0,奠下今日德國領導歐盟的基礎(詳見2013/10/01本報專欄「沒有施洛德,也要梅克爾」)。

 

德國在歐元區內,無法有獨立的外匯政策,但當年協調勞資雙方採取控制薪資成長的策略,形同在歐元區內變相貶值,也因此強化了出口競爭力。

 

時下,面對美國的指責,雖然理由牽強,但德國經濟學家多建議採取提高工資,並鼓勵投資、消化超額儲蓄、改變撙節政策,以緩和經常帳順差占GDP幾近9%的狀況。

 

我國多年來,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常徘徊在15%左右,如今面對美國匯率報告的餘波盪漾,壓力更大,如欲減少外匯市場的干預,恐須交錯採取配合措施,前述德國的經驗與對策,應該是值得參考的借鏡。

 

(本文刊載於2017.05.09.工商時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