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排富 還是排斥Beast of Burden

閱讀紙本新聞的好處是,容易在同一版面明顯看到兩則不同觀點的新聞報導。例如日前某報同版第一則是「教育部長 12年國教免學費不排富」,部長重申其不排富的政策沒變;第二則則是「郝龍斌 12年國教應該要排富」,對照明顯,談的是郝市長認為國教非義務教育,在社會公平正義下應該要排富。

 

排富是近數年來研擬法規時常被提出討論的議題,由於排富一詞本身就具有正義凜然,強烈價值判斷的意味,因此在各措施中常由主張排富者勝出。難得看到上開新聞見報後第二天,馬總統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目前為止仍是不排富」。不過在網路上、媒體上仍可見到不少不同的意見。

 

排富聽起來響亮,對財大氣粗者不必給予補助,在政治號召上,也是廉價討喜的手段。但國內每談到排富不外乎用二種方式判別是否「富裕」,一為收入為準,例如家戶所得114萬元以上;一以財產為準,例如二筆以上總值超過650萬元的不動產。後者以存量觀念來界定流量的負擔能力,本不很恰當;至於前者表面合理,其實存有相當爭議,因為各種補助政策的主管機關(例如本案是教育部),其實並無能力認定或查證某戶收入是否超過一定金額,所以唯一的依據只有報稅資料。

 

而台灣長期以來均有經濟雙元化問題,尤其在綜合所得稅方面,全國2,300萬人,家戶數超過800萬,但申報綜所稅的戶數則約為552萬戶,其中又有211萬戶不繳稅,而會被納入排富標準者可能僅130萬戶。換言之,以報稅戶而言,是由四分之一納稅戶繳納約九成的所得稅,這些所謂「富人」其實負擔不輕,但這些人是否真正富人,由薪資所得占整體所得的53%的比例觀察,所謂富人應又多屬受薪階級。

 

簡單的說,這些勤奮工作者,長期以來是綜所稅的台柱,每一文收入均為稽徵對象,其他人雖然可能有收入,但只因稽查無門,在報稅資料上就不是「富人」。如該等快樂納稅人願意擔任馱獸,善盡對國家的責任,為何不在某些補助措施上給予他們一些鼓勵?如果「繳稅有份,補貼無緣」,如何符合郝市長所說的公平正義?沒有數據、沒有論述空喊民粹口號,其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

 

Beast of Burden願意替大家打拚,但不能過分,也不宜無限上綱。凡事均排富,形同平時背負重物,要鼓勵時,又認為馱獸身強體壯,不必餵食,其結果馱獸就會說”Never be your beast of burden.” 。 更何況台灣納稅主力的受薪階級並沒有本領說”My back is broad.”。

 

(本文刊載於2013.05.15.聯合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