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沒有施洛德,也要梅克爾

德國大選揭曉,梅克爾又將蟬聯總理。

 

記得2005年11月30日梅克爾初次執政演說時,特別提到:「我個人非常感謝施洛德總理以Agenda 2010勇敢、果斷地撞開一扇改革的大門,並排除萬難予以貫徹。」Agenda 2010是施洛德總理於2003年開始推動,希望藉經濟及社會體系的改革使德國在2010年前達成經濟成長與就業的高峰。

 

事後在2011年回顧金融海嘯後的世界,會發現Agenda 2010真是居功甚偉,但是施洛德卻因2005年地方選舉挫敗而提前大選,結果因基本盤離析而失去政權。梅克爾當年就職的謝辭,有人認為真心誠意,也有人認為是吃豆腐,但可確定的是,Agenda 2010是造成當年執政黨的分裂與敗選,不過Agenda 2010也是之後德國在歐陸經濟危機中一枝獨秀的原因。

 

施洛德明知改革可能斷送政權,但仍努力推動,單憑這一點所展現政治家的風範,才正是梅克爾要感謝的對象。

 

當年國內在討論「黃金十年」的過程中,我曾提過德國的Agenda 2010,在研擬「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時也曾參考德國經驗。當然,我了解對某些只關心2014、2016選舉的人士言,Agenda 2010不是好兆頭;至於那些未曾也不願了解Agenda 2010的人,就更等而下之。

 

在Agenda 2010形塑的過程中,不僅是施洛德展現「不惜動搖國本」的意志,德國政府、國會、業界乃至工會團體,均表現出極大的誠意。

 

在這個傳統上社會安全制度及工會組織強勢的國家,居然不避諱「圖利財團、苛待勞工」的帽子,採取許多優惠措施,目的在提供投資誘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國家經濟未來的競爭力。這種以國家為重、共體時艱的胸懷,令人感動。

 

「連續三年經濟停滯,內需疲軟、失業率居高、人口老化致退休安全負擔增加、投資低迷、出口不振」,這是在描述台灣嗎?

 

非也,其實這是2002年德國的寫照,這也是施洛德喊出「社會國轉型與更新」(Umbau des Sozialstaates und seiner Erneuerung)的背景,身為SPD(社會民主黨)的黨魁,施洛德居然大聲疾呼「削減國家負擔,敦促個人自我負責,要求個人對自己付出」等看來似與社民黨主張背道而馳的原則。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施洛德想是抱持孟子的精神,提出其改革宣言,尤其在勞動市場方面限制第一失業金(Arbeitslosengeld Ⅰ)、嚴管第二失業金、放寬雇主解約限制、擴大迷你工作(Minijob)及勞動派遣等,確實刺激就業意願及投資意願,但也損傷社民黨基本盤的票源,但是他「吾往矣」!

 

本次德國大選戰況激烈,梅克爾政績卓著,但畢竟是憑藉個人特質及忠實執行Agenda 2010的結果。在野8年的社民黨配合工會喊出新口號Agenda 2020,其中有一項重要主張,就是最低工資。

 

在9月初的辯論中,社民黨黨魁喊出每小時8.5歐元的最低工資主張,(由此政見可以看出德國無最低工資規定,社民黨也只主張時薪而不及於月薪,台灣顯然「先進」許多,關於此點將再另文討論),梅克爾深知基民黨聯盟(CDU/CSU)長期的立場以及經濟學界的結論並不支持,但為了選戰,其選擇回應不反對,但仍堅持應由個別行業勞資雙方進行溝通討論。

 

當然選後梅克爾雖獲勝利,但是否組聯合政府?內閣中重要職位如何分配?都與是否執行最低工資有關。

 

但在選前梅克爾原則與現實兼顧、選舉與國家並酌的態度,顯示其有想法與願景,但也保持不傷害大原則的彈性。

 

台灣目前處境,好似2002年的德國,大力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甚至推出方案的「加強版」均屬必要。但環顧台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期望風範如施洛德者,可能性不大;但至少期待有一風範如梅克爾者,應該不是奢望。

 

(本文刊載於 2013.10.01. 工商時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