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八年前,投宿福建沙縣廣容大飯店,房內有一幅書法,題的是唐朝王灣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同行親戚知我喜好楹聯,詢以對該墨寶想法,當時隨口回應「不宜高潮,避免歪風」,雖是文字遊戲,但也意味兩岸事務,切忌情緒動氣,何必動輒民粹,輕言挑釁。

 

日前裴洛西訪台,吹皺春水(應該是軒然大波),情勢緊張。上周(8月11日)經濟日報社論,雖對台海局勢憂心,但仍建議台灣申請RCEP,雙方互遞橄欖枝,給和平一個機會云云。閱後心中嘀咕,此一說法是否失之天真,腦中卻漸次浮現王灣上述名句,on second thought,或許是個奇招,也引伸出其他想法。

 

雖然我長期主張區域經濟整合,鼓吹多邊自貿協定(包括CPTPP、EFTA等),但說實話,卻從不曾認真考慮RCEP,不是認為沒有必要,而是誠如社論中所說北京在RCEP「有顯著影響力」,阻力太大,在這採取共識決的區域經濟體,努力一番,結果自討沒趣,甚至自取其辱的可能極大,但財經媒體的主筆,不會唐突狂想,RCEP是否會成為兩岸關係轉向的契機?

 

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過去70年的經濟發展,簡化言之,就是靠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與生產分工,但合作分工的夥伴是誰?依照1969年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n Tinbergen的理論,應該與距離近的大經濟體合作(經濟體貿易量與GDP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然如語言文化相同,則會更添優勢。兩岸在經貿上的合作,言之成理,也許在政治上不會最優先,但也不應被排除,如果同在RCEP為會員,對兩岸、對其他成員,都應是美事一樁,也吻合時下短鏈的趨勢。而且由過去30年的發展看,兩岸的組合及互動,也的確符合學理與實務需要,當然也會引起一些不合Tinbergen理論國家的側目。

 

兩岸當下的局勢,錯綜複雜,加上地緣政治、強權博弈,更顯渾沌,但正如疫情,開始防堵,繼而清消,惟終將走向共存,問題是雙方如何緩和、如何下台?前開社論中表示,民調反映七成國人希望兩岸維持和平,戰爭亦非對岸的優先選項,因此最大公約數,就指向財經領域。 最不可能的選項,反是妙招,北京的影響力,使RCEP具有指標作用,是否轉圜?有無誠意?亦可藉此一窺究竟。

 

也許有人認為貿易談判,經年耗時,緩不濟急,如欲尋找一不複雜又可凸顯誠意的方案,我呼籲超逾十年的currency swap,也可嘗試。貨幣互換的安排,在舉世貨幣競賽的當下,不但有必要,而且顯示誠意,表面上是口惠,必要時亦可實至,我在8月2日聯合報專欄曾有討論,於茲就不贅述。不要忘了,2009年兩岸銀行、保險、證券三項MOU,2012年貨幣清算MOU,都是對等、無白手套的協議,可見事在人為。

 

申請參與RCEP,還有其他紅利,例如最近柬埔寨事件,千名年輕人受困,有關單位營救無門,進退失據。而柬埔寨是RCEP會員(寮國、緬甸也是),如果加入RCEP,營救多一管道,也可告慰父老。

 

經濟日報上周「政府可以尋求兩岸和平的契機」社論,其實是以RCEP為例,希望政府有所作為,提出台海和平的選項。政府有義務發揮創意,不要自陷死胡同,社論在末段提到「在此關鍵時刻,中國大陸不一定會習慣性地排斥」,其實我方也不必習慣性地以教條處理兩岸事務。古人有言,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本文刊載於 2022-08-16 經濟日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