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點分享

咱說的可是同國語言?

歐盟擴大為二十五個會員國後,複雜的語言成為議事上的一大障礙。有人建議是否各國代表只講兩種語言 (英語或法語),或乾脆就說英文即可。結果研究後發現縱然大家都說英文,可能也無法相互充分了解。2004年,《經濟學人》雜誌曾歸納歐盟內部流傳非正式的手冊中舉出許多非英語族難以掌握的弦外之音。

 

當英國人說 “I hear what you say”,其他歐洲人可能理解為 “I accept your point of view”,但實際上該英國人不但不同意閣下的觀點,而且還懶得繼續討論 (I disagree and I don’t want to discuss it any further)。另一個常見的說法 “by the way” 或 “incidentally,一般外國人均認為是主題結束後順便提起的議題或不是很重要的事,但英國紳士的真意是 “the primary purpose of our discussion is…”,換言之,先前所說的,反而只是開場白而已。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當英國人說 “I’ll bear it in mind”,別以為他以牢記在心,他其實是說 “I’ll do nothing about it”。表面上使用的是相同的語言,但思考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意義。

 

在討論議題的場合,如老外說: “make sure we speak in same language”,倒不是怕你說中文、他說英文,而是雖然都用英文表達,但唯恐雙方在觀念、意見上有溝通障礙。所以歐盟會員擔心,即使都講英文,恐怕仍不時有許多誤會產生,更怕的是有人故意不用 “same language” (相同的思維)。近日,日本小泉首相祭拜靖國神社後,媒體問及行為的正當性時,官方答覆竟是首相未著禮服、未簽名、未獻玉串料(獻花金),也是故意不用 “same language” 的著例。

 

其實這種無法 “speak in same language” 的現象,在國內也相當普遍。譬如:有人檢舉以保麗龍製作水溝蓋,就有包商回應是被偷怕了才用替代品;有人質疑蔥價高漲,就有人回應華僑回國太多;有人不解贈送外國禽流感疫苗的原因,就有人回應是決戰境外。看看每天的報紙、電視,相信有不少俯拾可見的案例。

 

近日,鄰近社區管委會告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5條,古蹟所在土地的容積率,因受限使用可以轉移至其他地區,原本此種以鄰為壑的規定,已有違憲之嫌,但目前狀況是主管機關不僅因有容積率之移轉而未採取依法應進行之獎勵措施以減少移轉,而且還擴大解釋為可將容積率移轉予其他地區之其他人,對移入地區居民的信賴利益及居住品質有重大影響。據了解,社區管委會仍願尊重「以鄰為壑」的法律,僅謙卑要求地方政府建立移入容積率的聽證程序,地方政府的回應竟全然不提聽證問題,而僅重複容積率移轉的法條,此種問東答西的說法,與英國人 “I hear what you say” 或 “I’ll bear it in my mind” 的論調,有異曲同工之「惡」。

 

《經濟學人》雜誌曾提及英國人如表示 “I understand, up to a point”,並不意味著「我懂了一點」,而是「我一點都不懂」(not in the slightest),下次如再有人跟你雞同鴨講(小心禽流感)或答非所問,大可回他一句 “I understand, up to a point”。

 

此時此刻的台灣,真希望大家都能 “speak same language”。

 

(本文原載於2005年11月14日)

TOP